Karl Popper

科學家卡爾‧巴柏(Karl Popper)。
為了逃避納粹統治,他不得不離開祖國維也納,也因此成為批判極權主義最不遺餘力的思想家。
 
巴柏的重大成就之一,就是澄清了歸納法(induction)和演繹法(deduction)在科學性假說提出證明時,到底有什麼相對的角色。所謂歸納法,是我們從一系列觀察到的經驗例證裡,建構出一般性的規則。日常生活中,很多和因果關係有關的知識,都是來自歸納法。例如,在反覆觀察了多次煙和火的關係之後,我們得到一般性的結論,就是有煙的地方就有火。至於演繹,則是相反的過程。我們先有了一般性的知識,再把它應用到特定的觀察。例如,歐洲自一九九五年之後生產的汽車只能加無鉛汽油,某人知道了,又聽說朋友有輛二○○○年生產的車子,即可演繹推論說,這輛車一定是加無鉛汽油的。當然,在科學上,演繹推論的形式不會這麼簡單,一定複雜得多。歸納也是一樣。不過,比較難的還是演繹,它通常都伴隨著高等的數學。
 

佛學和科學在推論這塊領域裡有很大的不同,主要就是演繹角色的差異。科學的演繹發展,運用了很深奧、很複雜的數學技巧當作推論的工具。而佛學的演繹,就像所有其他的古典印度哲學一樣,靠的是傳統的、非常紮實的邏輯推理。依據這種推動方式,永遠無法得到超越性的結果。相較之下,使用數學技巧的科學推理就不會受到同樣的限制,而能達到很高層次的抽象境界。因此,一項立論的有效或無效,就完全由一個數學公式的正確與否來決定。由這方面來看,經由數學方式得到的一般性,比傳統的邏輯方法所得到的一般性,更能到達較高的層次。數學在這方面的應用是如此成功,難怪有人相信數學定律是絕對的,數學是大自然的本質特性,是現實的真正語言。

 

就我看來,科學和佛學的另一項差異,就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效的假說。這方面,巴柏也有獨到的見解。他對科學問題的範圍有嚴格的界定,這就是所謂巴柏的「可證偽性」(falsifiability)。意思是說,任何科學理論裡都應該有一項範圍的界定,說自己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可能是無效的。例如「上帝創造了世界」這個理論,就永遠無法成為科學性的理論。因為它沒辦法設定一個範圍,說在此範圍之外,這個說法可能是無效的。如果我們嚴格遵守這項準則,那麼很多關於人類經驗的問題,如倫理、美學和靈性等,都將無法納入科學研究的領域。相反的,佛學探究的問題並不局限於物質性的,它也包括個人經驗的主觀世界與價值判斷。換句話說,科學處理的是我們可經驗到的事實,並不包括那些形而上的玄學或倫理道德;而佛學對這三者,都能提出關鍵性的質問。

 

巴柏的可證偽性和部分方法論的主要原則,引起我這個受傳統西藏佛學訓練的人很大的共鳴。我們或許可以把可證偽性說成「否定範圍的原則」(principle of the scope of negation)。這原則的重點是,「沒有發現」和「發現它不存在」這兩種情況,是有很大的不同的。也就是說,「不知道」和「知道它不是」完全不一樣。如果我找尋某種東西,卻一直找不到,這並不表示我找尋的東西不存在。為了調和「找不到」和「發現它不存在」這兩種結果,搜尋的方法和想要搜尋的目標之間,必須有某種關連,而且要等量齊觀。舉例來說,你在書上沒有看到蠍子,應該已足夠證明在你看的書上,蠍子並不存在。如果書上有隻蠍子,它應該會是肉眼可見的。但是,你在書頁上看不到酸性,倒不一定能證明它用的紙張是無酸的;因為紙上的酸性並非肉眼可見,是需要特殊儀器才可以度量。同樣的,十四世紀西藏哲學家宗喀巴(Tsongkhapa)就主張,推論所否定的命題和推論不能證實的命題,基本上是不同的。因此,分析無法確認的東西和分析後否定的東西,是不一樣的。

 

這種方法論上的差異,可能深奧難解,但是它會讓人對於科學分析範圍的認識產生重大分歧。例如,科學沒有辦法證明上帝存在的這項事實,對於長期接受「有神論」(theism)傳統的人來說,並不等於上帝是不存在的。同樣的,科學一直無法證實某些人對再生或轉世的看法,也不表示輪迴(reincarnation)是不可能的。在科學裡,除了地球之外,一直找不到其他有生物的行星,這並不表示宇宙裡的其他地方一定沒有別的生物存在。

相對世界的美麗

達賴喇嘛 著  蔣偉文  譯

第二章節錄

本篇發表於 書摘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